作者:king
1)人幼年的时候自我是很模糊的,没有清晰的界限,只依赖身体本能的舒服来决定自己的情绪。这个时候,更多的只是一种父母自我的延伸,父母尤其是母亲会天然地将子女视为”自我“的一部分。当子女的自我完全成熟以后,父母却无法放弃将其视为自我的一部分,就会出现激烈的矛盾。
2)建立自我让人感到安全,感觉对生活和生命拥有掌控力,产生拥有自由意志的错觉,就像建立了一道河堤,可以抵抗外界的侵扰。但只要“外界的河流”存在,就需要不断的加固和确认,大部分人们终其一生寻找这种加固和确认,譬如所谓事业,所谓家庭,所谓爱情亲情友情,人们有时候看上去很成功,但终将失败。不断地追求所谓幸福,就是不断的追求确认自我,但自我本身是一个因缘和合的概念,外界的环境不可能总是导向”确认自我”的,自我常常要面对被否定的各种侵扰,喜怒哀惧爱恶欲渐次入心,自我不再是河堤,而如同风浪中的船。
3)普通的人所有的行为都是围绕自我而活,为了建立自我和为了暂时忘记自我。人们每天的生活忙碌,但其实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滋养自我是其根本目的。滋养自我固然有善的可能,譬如通过帮助他人获取满足感,通过关爱子女获得子女的敬爱。也有可能通过恶的手段获取自我的滋养,譬如让他人恐惧,让他人嫉妒,其共同点都是一样为了确认自我,但通常人们在行善时,并不乐意承认这一点,譬如为人父母经常会描述自己对子女的爱是无私的,不肯承认子女对他们自我意识的确认所扮演的角色。几乎所有的家庭矛盾与人与人之间的矛盾,都来源于自我意识的彼此碾压、触碰、刺伤。人们需要他人来确认自我意识,却不乐意确认他人,更加不能容忍他人对自我意识的否定、贬低、轻视。
4)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文明,几乎所有最聪明的人,都被吸引到官场里搞人际关系,一切可以用来满足另一个人自我意识然后让另一个人舒服的方法,一切人性中最黑暗最丑陋的部分,被全部当成学问做最细致的研究: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是贾宝玉最厌恶的对联。
5)人们辛辛苦苦的建立自我意识,试图让自己变得更加有尊严,更加坚强,并试图更加幸福。但这一切都是缘木求鱼,南辕北辙。幸福恰恰在拆除自我意识上,大人们短暂的忘掉自己,恰恰是一生中为数不多最自在最幸福的时刻,譬如屏住呼吸的欣赏一片美景,全神贯注的写一幅书法,连续几天思索一个物理问题,在这样的时刻,他和这个世界之间不再有明显的界限,”自我”这个概念消散了,他不再觉得不安全、焦虑、被否定。弗洛伊德称之为所谓”艺术导致的升华”,其实就是”忘我”。这些忘我的方式,是短暂的,是要通过一些工具和方法的,修行到达忘我,是无所凭借的,直达本质,并时刻保持。多行有利于消解自我之事,远离增加自我意识坚固之事,就是通往自由的道路。
6)修行所需要的时时刻刻处于忘我的状态,而普通人一生中却难得有几次能体会到这种忘我的状态,通常普通人在子女幼年的时候,会比较容易体会到类似这种状态,因为幼年的子女没有独立的自我意识,父母可以很天然的将”自我”从自己扩展到子女身上,面对年幼的子女,人们没有任何不安全感和焦虑,不需要任何防备,不需要建立任何自我防御机制,在父母和子女之间,自我意识消散了,父母尤其是母亲会处于某种接近忘我的状态,仅仅这两个人之间的不分彼此,已经可以给父母带来巨大的幸福体验,何况时时刻刻处于忘我状态的人呢?但成年之后的两代人,却依然会冲突不断,因为子女已经长成了独立的自我意识,而父母常常会将其仍然视为自我的一部分。
7)人的出生,就是无中生有,从无”我”,到建立一个”自我”概念,这个自我是临时的,死了又没了。所谓修行,就是要将这个出生后辛辛苦苦建立的”自我”的概念慢慢消除掉,逆着人成长的过程到达物我两忘。
8)人辛辛苦苦建立的”自我”,不免总是受到侵扰,不免充满了各种喜怒哀乐,如同河的堤坝时刻需要修补,人们很紧张,自然也需要放松,可是人们放松的方式,通常却并不是降低释放自我,比如用放纵、喝酒、小说、电影,游戏,这些看上去能让人短暂的忘却自我的方式,却不过是让人得到一个强化的自我(比如酒后的真实表现),或者把自己带入一个虚假的环境以便更好地满足自我(代入影视和游戏中)。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做的每一件事情,无不是在强化自我,很多看似放松实则强化自我意识的工具,譬如烟,酒,游戏,奢侈品,旅游,冒险,股票都会涨的很不错,以后还会越来越不错。官员们和成功者由于环境需要低姿态,一般都在平常压抑自己的自我意识,所以他们偏爱烟酒释放自我意识。而失败者由于平常无所顾忌地释放自己的自我意识,他反倒倾向于需要虚幻的”另一种生活”来满足。
9)一个已经做好的小碗,一般人都用来装饭,少部分用来装汤,极少数人会有些新鲜的玩法,不过都用来装东西。好比人类的生活,也玩不出什么花样,出生,上学,结婚,生子,老去死去。不甘心的人大有人在,譬如一生都在爬山的,最后死在雪山上,喜欢航海的死在大海上。最后还是逃不掉,倘若要逃掉,起码要能够”忘了”自己是一个”人”,如同一个碗忘了自己是一个碗一样。但一个碗不再是一个碗的时候,它是什么呢?瓷器,然后呢?烧制后的高岭土,然后呢?一堆杂乱的分子!碗的”生”是从它自己意识到自己是一只碗开始的,当他意识到自己是一只碗的时候,接下来他就产生了一个意识:我必须装东西!因为我是一只碗!这个念头是如此顽固,会持续到破碎了不再是一只碗! 当一只碗以自己是一堆杂乱的分子自居的时候,这只碗没有生也没有死,世界上从来不曾存在过”碗”这个概念,何来碗的生死?人的生死也一样,当人意识到自己是一个人的时候,他开始生命的旅程,但当他”忘”了自己是一个”人”的时候,如同那个碗一样,他会以更本源的形态认知,不产生”人的自我意识”,也就没有”人”的生和死这回事。当然他也可以有人的自我意识,起用即法身,不住涅盘不住生死,就像那个碗一样,可以如同世上所有的碗一样装东西,也可以什么都不装,空空荡荡而不改本质,两者间自由切换,如报身与化生。
10)当一个人意识到自己不仅仅是一个人,或者说可以另一种方式存在的时候,它的发端来自于疑情,怀疑自我到底是什么?怀疑人到底是什么?怀疑人生到底是什么?他要的是不断探索的可能性,而不是对世间价值观的认可,以及追逐生活所带来的世俗欢乐。若没有疑情,则此生没有任何宗教的信根。
11)即使信根具足,明白和理解这一点,和实证到”自我意识的虚假性”这一点之间的距离,依然是天渊之隔。
12)消除辛辛苦苦建立的自我意识,是通往自由的大门,让虚假的自我停止一切向外的确认。当自我意识消散的时候,他人射向自己恶意的箭也同时失去了靶子。如果视世间如幻,而”自我”不如幻,则是妄想已入魔,如帝王如太祖,虽致成千上万人死毫不动心;如视世间为真,而”自我”为幻,同样有偏;人我皆幻,视世间如幻,视自我亦如幻,如此方得毫无挂碍。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13)视世间如幻,则对世界彻底投降,接受所有的人,接受所有的事,无好与坏之分,无合理与不合理之分,无改变世界与他人的心,亦无一个坚固的自我承受世间的臧否,此人我皆消,行事但随缘法,到什么山唱什么歌,方为摄受有情。任性逍遥,随缘放旷,但尽凡心,别无圣解。因无有一个实在的自我,故无过去未来,如电灯发出连续的光芒,仅仅是一个错觉,因灯每秒以极高的频率不断发出光波,前一段和后一段并不连续,人眼无法分辨认其为连续。又如电影是每秒24帧的静态图像造成的错觉。从这个意义上说,自我每一刻都是崭新的,”我”就是每一刻崭新的错觉。
14)一个人的自我意识越坚固,其计较得越多,受伤害感越强,不平衡的时候越多,不服气的时候也越多。因为过于在乎局部的得失,过于计较自我的自尊,过于计较他人对自己的判定,贪嗔越重,气量就越小,福气也就越小。
15)当一个人的自我意识受到否定、攻击时,天然地会将责任外化,认为是其他人的问题,比起否定自我意识的艰难,否定他人显然容易很多。事实上并不是另一个人有多坏,而是,我们的自我意识过于强烈,而心灵过于孱弱,没有办法承受,或者拒绝承受。一方面害怕被忽视随时需要他人对自我意识的确认,需要依赖在别人的情绪上。另一方面又厌恶他人对自己的干涉,因为那意味着对自己的不信任,自我意识感觉被否定了,假如屈从于他人的意志,就会感到自己不知道是谁,对失去自我的恐惧导致排斥,假如不屈从于他人的意志,引发的对抗又和自己的本意完全不一致。解决的办法,唯有人我两空,将自我虚化,将他人的干涉也虚化。
16)当一个人的自我意识寻求外部确认的时候,没有得到渴望的结果,那么他往往有两个选择,一个是降低自我意识,降低对外部和他人的期望和付出,以达到自己的付出和他人对自我的回报确认平衡一致。另一种是强化自我意识,加大对外部的期望和付出,后对外部和他人提出更多的要求回报确认,很显然第二种情况很容易将自己和他人逼入死胡同,更多的付出和更多的干涉,将导致他人的自我意识感觉被侵犯和被绑架,回报的自我确认不但没有提高反而降低了。很不幸的是,采取第二种方法的人很多。
1)人幼年的时候自我是很模糊的,没有清晰的界限,只依赖身体本能的舒服来决定自己的情绪。这个时候,更多的只是一种父母自我的延伸,父母尤其是母亲会天然地将子女视为”自我“的一部分。当子女的自我完全成熟以后,父母却无法放弃将其视为自我的一部分,就会出现激烈的矛盾。
2)建立自我让人感到安全,感觉对生活和生命拥有掌控力,产生拥有自由意志的错觉,就像建立了一道河堤,可以抵抗外界的侵扰。但只要“外界的河流”存在,就需要不断的加固和确认,大部分人们终其一生寻找这种加固和确认,譬如所谓事业,所谓家庭,所谓爱情亲情友情,人们有时候看上去很成功,但终将失败。不断地追求所谓幸福,就是不断的追求确认自我,但自我本身是一个因缘和合的概念,外界的环境不可能总是导向”确认自我”的,自我常常要面对被否定的各种侵扰,喜怒哀惧爱恶欲渐次入心,自我不再是河堤,而如同风浪中的船。
3)普通的人所有的行为都是围绕自我而活,为了建立自我和为了暂时忘记自我。人们每天的生活忙碌,但其实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滋养自我是其根本目的。滋养自我固然有善的可能,譬如通过帮助他人获取满足感,通过关爱子女获得子女的敬爱。也有可能通过恶的手段获取自我的滋养,譬如让他人恐惧,让他人嫉妒,其共同点都是一样为了确认自我,但通常人们在行善时,并不乐意承认这一点,譬如为人父母经常会描述自己对子女的爱是无私的,不肯承认子女对他们自我意识的确认所扮演的角色。几乎所有的家庭矛盾与人与人之间的矛盾,都来源于自我意识的彼此碾压、触碰、刺伤。人们需要他人来确认自我意识,却不乐意确认他人,更加不能容忍他人对自我意识的否定、贬低、轻视。
4)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文明,几乎所有最聪明的人,都被吸引到官场里搞人际关系,一切可以用来满足另一个人自我意识然后让另一个人舒服的方法,一切人性中最黑暗最丑陋的部分,被全部当成学问做最细致的研究: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是贾宝玉最厌恶的对联。
5)人们辛辛苦苦的建立自我意识,试图让自己变得更加有尊严,更加坚强,并试图更加幸福。但这一切都是缘木求鱼,南辕北辙。幸福恰恰在拆除自我意识上,大人们短暂的忘掉自己,恰恰是一生中为数不多最自在最幸福的时刻,譬如屏住呼吸的欣赏一片美景,全神贯注的写一幅书法,连续几天思索一个物理问题,在这样的时刻,他和这个世界之间不再有明显的界限,”自我”这个概念消散了,他不再觉得不安全、焦虑、被否定。弗洛伊德称之为所谓”艺术导致的升华”,其实就是”忘我”。这些忘我的方式,是短暂的,是要通过一些工具和方法的,修行到达忘我,是无所凭借的,直达本质,并时刻保持。多行有利于消解自我之事,远离增加自我意识坚固之事,就是通往自由的道路。
6)修行所需要的时时刻刻处于忘我的状态,而普通人一生中却难得有几次能体会到这种忘我的状态,通常普通人在子女幼年的时候,会比较容易体会到类似这种状态,因为幼年的子女没有独立的自我意识,父母可以很天然的将”自我”从自己扩展到子女身上,面对年幼的子女,人们没有任何不安全感和焦虑,不需要任何防备,不需要建立任何自我防御机制,在父母和子女之间,自我意识消散了,父母尤其是母亲会处于某种接近忘我的状态,仅仅这两个人之间的不分彼此,已经可以给父母带来巨大的幸福体验,何况时时刻刻处于忘我状态的人呢?但成年之后的两代人,却依然会冲突不断,因为子女已经长成了独立的自我意识,而父母常常会将其仍然视为自我的一部分。
7)人的出生,就是无中生有,从无”我”,到建立一个”自我”概念,这个自我是临时的,死了又没了。所谓修行,就是要将这个出生后辛辛苦苦建立的”自我”的概念慢慢消除掉,逆着人成长的过程到达物我两忘。
8)人辛辛苦苦建立的”自我”,不免总是受到侵扰,不免充满了各种喜怒哀乐,如同河的堤坝时刻需要修补,人们很紧张,自然也需要放松,可是人们放松的方式,通常却并不是降低释放自我,比如用放纵、喝酒、小说、电影,游戏,这些看上去能让人短暂的忘却自我的方式,却不过是让人得到一个强化的自我(比如酒后的真实表现),或者把自己带入一个虚假的环境以便更好地满足自我(代入影视和游戏中)。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做的每一件事情,无不是在强化自我,很多看似放松实则强化自我意识的工具,譬如烟,酒,游戏,奢侈品,旅游,冒险,股票都会涨的很不错,以后还会越来越不错。官员们和成功者由于环境需要低姿态,一般都在平常压抑自己的自我意识,所以他们偏爱烟酒释放自我意识。而失败者由于平常无所顾忌地释放自己的自我意识,他反倒倾向于需要虚幻的”另一种生活”来满足。
9)一个已经做好的小碗,一般人都用来装饭,少部分用来装汤,极少数人会有些新鲜的玩法,不过都用来装东西。好比人类的生活,也玩不出什么花样,出生,上学,结婚,生子,老去死去。不甘心的人大有人在,譬如一生都在爬山的,最后死在雪山上,喜欢航海的死在大海上。最后还是逃不掉,倘若要逃掉,起码要能够”忘了”自己是一个”人”,如同一个碗忘了自己是一个碗一样。但一个碗不再是一个碗的时候,它是什么呢?瓷器,然后呢?烧制后的高岭土,然后呢?一堆杂乱的分子!碗的”生”是从它自己意识到自己是一只碗开始的,当他意识到自己是一只碗的时候,接下来他就产生了一个意识:我必须装东西!因为我是一只碗!这个念头是如此顽固,会持续到破碎了不再是一只碗! 当一只碗以自己是一堆杂乱的分子自居的时候,这只碗没有生也没有死,世界上从来不曾存在过”碗”这个概念,何来碗的生死?人的生死也一样,当人意识到自己是一个人的时候,他开始生命的旅程,但当他”忘”了自己是一个”人”的时候,如同那个碗一样,他会以更本源的形态认知,不产生”人的自我意识”,也就没有”人”的生和死这回事。当然他也可以有人的自我意识,起用即法身,不住涅盘不住生死,就像那个碗一样,可以如同世上所有的碗一样装东西,也可以什么都不装,空空荡荡而不改本质,两者间自由切换,如报身与化生。
10)当一个人意识到自己不仅仅是一个人,或者说可以另一种方式存在的时候,它的发端来自于疑情,怀疑自我到底是什么?怀疑人到底是什么?怀疑人生到底是什么?他要的是不断探索的可能性,而不是对世间价值观的认可,以及追逐生活所带来的世俗欢乐。若没有疑情,则此生没有任何宗教的信根。
11)即使信根具足,明白和理解这一点,和实证到”自我意识的虚假性”这一点之间的距离,依然是天渊之隔。
12)消除辛辛苦苦建立的自我意识,是通往自由的大门,让虚假的自我停止一切向外的确认。当自我意识消散的时候,他人射向自己恶意的箭也同时失去了靶子。如果视世间如幻,而”自我”不如幻,则是妄想已入魔,如帝王如太祖,虽致成千上万人死毫不动心;如视世间为真,而”自我”为幻,同样有偏;人我皆幻,视世间如幻,视自我亦如幻,如此方得毫无挂碍。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13)视世间如幻,则对世界彻底投降,接受所有的人,接受所有的事,无好与坏之分,无合理与不合理之分,无改变世界与他人的心,亦无一个坚固的自我承受世间的臧否,此人我皆消,行事但随缘法,到什么山唱什么歌,方为摄受有情。任性逍遥,随缘放旷,但尽凡心,别无圣解。因无有一个实在的自我,故无过去未来,如电灯发出连续的光芒,仅仅是一个错觉,因灯每秒以极高的频率不断发出光波,前一段和后一段并不连续,人眼无法分辨认其为连续。又如电影是每秒24帧的静态图像造成的错觉。从这个意义上说,自我每一刻都是崭新的,”我”就是每一刻崭新的错觉。
14)一个人的自我意识越坚固,其计较得越多,受伤害感越强,不平衡的时候越多,不服气的时候也越多。因为过于在乎局部的得失,过于计较自我的自尊,过于计较他人对自己的判定,贪嗔越重,气量就越小,福气也就越小。
15)当一个人的自我意识受到否定、攻击时,天然地会将责任外化,认为是其他人的问题,比起否定自我意识的艰难,否定他人显然容易很多。事实上并不是另一个人有多坏,而是,我们的自我意识过于强烈,而心灵过于孱弱,没有办法承受,或者拒绝承受。一方面害怕被忽视随时需要他人对自我意识的确认,需要依赖在别人的情绪上。另一方面又厌恶他人对自己的干涉,因为那意味着对自己的不信任,自我意识感觉被否定了,假如屈从于他人的意志,就会感到自己不知道是谁,对失去自我的恐惧导致排斥,假如不屈从于他人的意志,引发的对抗又和自己的本意完全不一致。解决的办法,唯有人我两空,将自我虚化,将他人的干涉也虚化。
16)当一个人的自我意识寻求外部确认的时候,没有得到渴望的结果,那么他往往有两个选择,一个是降低自我意识,降低对外部和他人的期望和付出,以达到自己的付出和他人对自我的回报确认平衡一致。另一种是强化自我意识,加大对外部的期望和付出,后对外部和他人提出更多的要求回报确认,很显然第二种情况很容易将自己和他人逼入死胡同,更多的付出和更多的干涉,将导致他人的自我意识感觉被侵犯和被绑架,回报的自我确认不但没有提高反而降低了。很不幸的是,采取第二种方法的人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