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来发到过INFP组里的,但是没有收到有效回馈,反而辩论了一通。。
所以就再贴一次,看过的同学不要介意哈:)
张怡微资料:
1987年生于上海。
复旦大学哲学学士、文学硕士。目前为台湾政治大学中文系博士生。
上海作家协会签约作家。
入围上海文学艺术奖之上海青年文艺家培养计划。作品荣获2010年时报文学奖散文组评审奖、2011年香港青年文学奖小说高级组冠军。2013年时报文学奖短篇小说组首奖、联合报文学奖短篇小说组评审奖、台北文学奖散文首奖。2014年紫金「人民文学之星」散文大奖。
著有长篇小说《你所不知道的夜晚》、《梦醒》。中短篇集:《哀眠》、《旧时迷宫》、《时光,请等一等》、《青春禁忌游戏》、《试验》、《因为梦见你离开》,以及散文集:《都是遗风在醉人》、《怅然年华》、《我自己的陌生人》等。
文章选段:
1《私事-而非》
張艾嘉說,其實每一個人一生都有一次,或者一個人是很難忘的,如果你真的忘記不了,那就去看看他吧。那麼其實我更想要知道的是,那些既忘不了也不是很想要看或者看和不看差不多的日子,一年又一年,是怎麼樣過的。能夠克服的孤獨與根本不可能清空的哀傷,不病不殘沒有餓死也沒有什麼可以埋怨的那種日子,是怎麼樣過的?每天忙著關心問責政府及不靠譜的個人,為悲慘新聞牽掛流淚,告訴自己多唸書總不會是壞事,成不成功的事都是欲速則不達等等等等之外的那些日子,到底是怎麼樣過的?
人對於未知世界的渴望是無限的,人對於人的渴望卻是有盡頭的,這個盡頭便是偶然。仔細想起來,緣分有時是那樣深,隔著千山萬水,隔著陌生人潮,我們和一些人相遇;可緣分有時也是那樣淺,你只能陪她到這裡,從開始到結束,你需要的是全部時間的偶然性所堆積的綿延,但最長也不過一生的光景。今年夏天,也就是我到台湾以前,我见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人。因为我曾经以为了一百次,我这一生都见不到他了。他问我,“你是不是觉得我不会再找你了?”我说:“其实这些年我一直都当你被派去了北韩,真不能找我,一找我就会死。”但他至今都不太习惯我用这样的语言表述我与他之间的关系。他不爱听到“一生”、“死”或者诸如此类并不日常的用语。所以我甚至常常怀疑,如果我不是一个爱小说的人、念文科的人,而是一个爱看韩剧的会计、翻译、pr、hr、中学老师……我们的结果是不是会比不太好的现在好那么一点点。这种念头时常折磨着我,尤其当我看到许多同学博客上的文字越来越少,照片越来越多,哀伤越来越少,“老板”、“老公”、“假期”、“电影”、“旅行”、“婚礼”的词频越来越高……我觉得自己好像还活在那个遥远的少年时期里,好像一个病人一样一遍又一遍编织着一幕幕永远都不会发生的虚构图景——大部分是惨不忍睹的童年、压抑的青春、模糊不清的男性背影和残缺不全的家庭。其实我连自己的事情都顾不好,却希望把别人琢磨个传神。在这些年中,我也想过就此不再看小说了、不念书了,就当一个快快乐乐漂漂亮亮他曾经期待过的人,试试看是否还来得及。可惜的是,就连那些来得及的时间,我都用来一如既往地混吃等死了。每天看书看报看视频,转转帖子就以为自己加入了喧嚣的社会,成为一介公民,无比正直热心、又洞悉世情。一晃好多年。
我们一直在地铁中穿来穿去,赶着去吃一家又一家的食物。我说:“你对吃不是很有兴趣?那你真是变好多哦。”他说:“你都变得对吃那么有兴趣了,还有什么不能变。”那么其实没有什么是不能变的吧。“变”是一个多么轻盈的词汇,这都没有什么大不了,最重要的是,关键的那部分,他依然是他,我依然是我。路上,我还跟他说起我拔牙时候要看古惑仔才能缓解疼痛,他淡淡地回答:“恩,终于拔掉啦。侬晓得哇,侬以前牙齿出血啊,看起来总归好像吃过人。”然后我不禁心头一暖。
我看到他拨手机号,便没有着急喊他,他有四年都没有给我打过电话,但远远的,我没有看到丝毫的犹豫。我觉得我跟这个人,是活在两个世界的。我很欢喜他的世界,那个失恋了就失恋了继续好好生活的世界,那个下了班吃吃桂林米粉听听郭德纲的世界,没有什么异想天开的事情、一年也写不了一篇完整的博客、给前女友打电话不会有一丁点纠结和犹豫、但也没什么念想要打电话的世界。不文艺,其实许多人也在很认真地生活着,不是吗?但为什么当时我依然那么地想要告诉他,我在小巨蛋帮他听了《把悲伤留给自己》,满脸都是泪。凌晨2点,我在坐上客运时给他发了一条短信,我说“我很想你”。第二天上午8点,他醒来刚开手机,就回复了我——礼貌的、及时的、冷淡的、合理的——“你还好吧”。
你还好吧?其实我还不错,虽然台北不是我的家。它是一个幻象,并努力促使我看清楚了另一个幻象。这些年我努力生活在不是电影、也不是戏剧、也不是音乐、不是小说的世界里。准时作息,渴望工作。我想要当一个好女儿、好女友、好朋友。有些差一点要成功,有些差不多已经做到,还有些就是永远都不太行。或人生本来就是这样,死生无常,爱更无常,倒也没什么可以埋怨。过了好几天,回想起来我才发现,那个晚上的蓬勃的体验实在是有些不可思议。我谈论的是这些日子以来外部的遭遇,当日密集想起的、触景生情的都是那些。但这样私人的痛苦,同样也是普遍的痛苦,是那个万人场内每个人都可能有过的经历。随着舞台上的落幕、一日的消退,速速就会变成过去的一部分。在极端的煎熬之中,蓦地灵光一现,我的内心仿佛悟到了些什么。这种启悟对于我这样毫无信仰的人来说,真是极难寻到合理的凭据。你们看过福克纳的小说么,有人说福克纳的小说就像是背对着坐着一辆向前奔驰的汽车,现在很模糊,未来看不到,过去很清楚。但清楚的过去是没有意义的,开过奖的发票也不能再帮助任何老弱病残。成千上万的人面对着曙光的同时,就已将过去踩在了脚底之下。这甚至是不必习得的禀赋。不过有的人的鞋底会浸透着它的血迹、它的污迹、欢乐和痛苦,及其它虚幻的体感。这也是一种偶然。作家是一种偶然,不是什么福祉,就只是一种普通的体格的意外。齐克果说,“想要当个作家,就会一步步变成世间最不幸的事。”那将是一个不快乐的人,将苦闷深藏于心,建造为叹息、呐喊、哭泣或讽刺。但那将是一个不快乐的人。
2.高中时期作品:
渐落的一个我的一年(上)
——写在最后一段守望忧伤的岁月
张怡微
都是我的/也是你的/故事不很漫长/等你来讲/看我笑得多灿烂/就算是留个纪念
或许短暂/或许难堪/生活本该这样/喜怒无常/hey有大家在/每一个人都是一样
平安夜的大白天,裹着厚厚的围巾仿佛等待着一场华丽的寒意降临,然而这个冬天却显得特别暖,以至于等待看起来荒芜,遥不可及。
贺卡满天飞,甜言蜜语纷至沓来,偶尔会有只字片语触及内心真实的感动,却又眼睁睁地看着它游离去,捕捉不牢。我已经不记得这是第几个麻木不仁的平安夜了,走在路上的时候,只是静静地眷顾起冰雪的气息,这种感觉是新奇的却是寂寞。始终不晓得是从何处萌生的那种依恋和心甘情愿的守候,在心里蔓延开,对于冬天、祝福、或者,另一种纯粹质朴的希望。
这种感觉常常个人的,甚至很难拿来分享。
三毛说:这世上有些事有些人我是没有文字能表达的,他们让我彻底失语。
糖糖把着这句话抄在了桌上,然后她用她一贯无边蔓延的洞悉的目光看着我,什么都不说,笑得灿烂却没有缘由。
这是失语吗?
原来这么幸福。
我看着手头一叠厚厚的贺卡,想着要用怎样别致的语言去回复每一封不同的问候。他们有时也是偷懒的,有时连一点点自己的心情都没有留给我,就仓促地飘落到我的手中。我想我是理解的,有很多时候,对话变得苍白无力,文字显得空洞。心不在了,也就挽留不了任何一丝一毫的感触。只是拼命去想,拼命等待,拼命描述,这样就足够了。我告诉小米,如果给一个人写贺卡,那么写的过程中,脑海中就只出现这个人而已。即便从来不太熟悉的,也会渐渐清晰他的笑容或者身影,仿佛从来不曾如此专注和真诚。
小米说她不信。
小米昨天告诉我,她不打算送给我贺卡了,因为不晓得应该对我说什么。
不过今天早晨,我依旧从一堆复杂的贺卡中挑出了小米的。一张白得令人晕眩的A4纸,折叠得太不经意。
小米粗疏的铅笔告诉我,她昨天背着重重的书包,找了整整一条街,走得急促而且慌张,最终没有发现任何一张适合送给我的贺卡。然后她看到下雪,然后很冷,然后在晚上感冒,所以决定留下一点点冰凉,第二天,在我的手中。
最后,她的粗疏的铅笔还告诉我,她开始相信,要让一个人在某时某刻全心全意地只想你一个人,最好的方法,就是让他为你写贺卡写祝福写美丽和虔诚的一切。
路上的人流,行色匆匆的单车,还有已经被剥去颜色的树叶。
纷纷乱中,我看到了萧条,却是深深感受到温柔。只是眼前如图画般的苍白和斑驳,冰凉的风景,与我暖意的心格格不入。所以它不属于我,再美丽也都不属于我。冷观,有时无可奈何。
糖糖说,冬天是不适合思考的,不适合考试,也不适合生活。
糖糖说这话的时候,眼神中透出一种很透明的固执。她常常这样用看似很有理由的理由为自己从容地去辩解和逃避。似乎是好笑的,我看着她纤纤的肩膀,有些疼爱。
有哪个季节是真正适合思考的呢?有哪个季节可以心甘情愿留给考试呢?又有哪个季节于生活如此切肤的重要呢?我是不会明白的,有关糖糖的任何一点点逻辑,我都不太明白的。只能安然地躲在一边,张望或是欣赏。就这样,我看着她因为不喜欢冬天而固执地拒绝围巾手套,裸着雪白的脖子,任凭寒风惴惴地掠过,有点心动。也许只有这样的年纪,才会如此奢侈地张扬年轻,我是这么想,她一个人这么冷冷地回家,埋怨挡不住一如既往的生活,谁都逃离不开的,哪怕是一点点的迁就都不存在意义,所以会有些残忍,当我的脑海中浮现出她诚意的模样,耳畔却被疏疏的风吹得生疼。
不过像风景,远远看去。
其实我没有告诉糖糖,我是挺依赖这个季节的,喜欢在这个季节肆意地让思维张扬、停滞、盘旋甚至是游离。我想我更应该去编童话,沾染不到一丝一毫的现实,况且还分明,比方对于黑白或者是非。我的思维算是比较干净的,而且不算太任性。糖糖说她喜欢初夏的味道,我问她是不是那种湿湿的,有点气味的傍晚,她说是啊是啊,原来你也喜欢啊。其实我就是知道,并没有喜欢,这样的季节比较容易记得住事情,比方生命,比方爱情。我并不喜欢哪个季节,只是,冬天更让我感受到爱,可能我跟糖糖从这里就开始有分歧了吧,这也就注定了我们的不同。
冷冷的白色,不知为什么,我就是可以感受到温暖。兴许我常常徒劳地想把我所看到的变成我想的那个样子吧,太极端的事情,我本能地力图它扭转。这是小孩子的娇纵,毁坏原本的营养和印象,丝毫不留余地。
不过,这个学期结束以后,我们就真的可以对所有2003年的一切告别了,这个渐落的我们的一年,沉淀了过多的体验和感情,再多一点我都怕我们承受不起。真是的,这已经不仅仅是脆弱了,这叫精致。我们的生活,太过精致,易碎易变质。
香港书展座谈视频:
[video src="http://v.youku.com/v _show/id_XMTI4OTc5MD EyNA==.html?from=s1. 8-1-1.2"]
所以就再贴一次,看过的同学不要介意哈:)
张怡微资料:
1987年生于上海。
复旦大学哲学学士、文学硕士。目前为台湾政治大学中文系博士生。
上海作家协会签约作家。
入围上海文学艺术奖之上海青年文艺家培养计划。作品荣获2010年时报文学奖散文组评审奖、2011年香港青年文学奖小说高级组冠军。2013年时报文学奖短篇小说组首奖、联合报文学奖短篇小说组评审奖、台北文学奖散文首奖。2014年紫金「人民文学之星」散文大奖。
著有长篇小说《你所不知道的夜晚》、《梦醒》。中短篇集:《哀眠》、《旧时迷宫》、《时光,请等一等》、《青春禁忌游戏》、《试验》、《因为梦见你离开》,以及散文集:《都是遗风在醉人》、《怅然年华》、《我自己的陌生人》等。
文章选段:
1《私事-而非》
張艾嘉說,其實每一個人一生都有一次,或者一個人是很難忘的,如果你真的忘記不了,那就去看看他吧。那麼其實我更想要知道的是,那些既忘不了也不是很想要看或者看和不看差不多的日子,一年又一年,是怎麼樣過的。能夠克服的孤獨與根本不可能清空的哀傷,不病不殘沒有餓死也沒有什麼可以埋怨的那種日子,是怎麼樣過的?每天忙著關心問責政府及不靠譜的個人,為悲慘新聞牽掛流淚,告訴自己多唸書總不會是壞事,成不成功的事都是欲速則不達等等等等之外的那些日子,到底是怎麼樣過的?
人對於未知世界的渴望是無限的,人對於人的渴望卻是有盡頭的,這個盡頭便是偶然。仔細想起來,緣分有時是那樣深,隔著千山萬水,隔著陌生人潮,我們和一些人相遇;可緣分有時也是那樣淺,你只能陪她到這裡,從開始到結束,你需要的是全部時間的偶然性所堆積的綿延,但最長也不過一生的光景。今年夏天,也就是我到台湾以前,我见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人。因为我曾经以为了一百次,我这一生都见不到他了。他问我,“你是不是觉得我不会再找你了?”我说:“其实这些年我一直都当你被派去了北韩,真不能找我,一找我就会死。”但他至今都不太习惯我用这样的语言表述我与他之间的关系。他不爱听到“一生”、“死”或者诸如此类并不日常的用语。所以我甚至常常怀疑,如果我不是一个爱小说的人、念文科的人,而是一个爱看韩剧的会计、翻译、pr、hr、中学老师……我们的结果是不是会比不太好的现在好那么一点点。这种念头时常折磨着我,尤其当我看到许多同学博客上的文字越来越少,照片越来越多,哀伤越来越少,“老板”、“老公”、“假期”、“电影”、“旅行”、“婚礼”的词频越来越高……我觉得自己好像还活在那个遥远的少年时期里,好像一个病人一样一遍又一遍编织着一幕幕永远都不会发生的虚构图景——大部分是惨不忍睹的童年、压抑的青春、模糊不清的男性背影和残缺不全的家庭。其实我连自己的事情都顾不好,却希望把别人琢磨个传神。在这些年中,我也想过就此不再看小说了、不念书了,就当一个快快乐乐漂漂亮亮他曾经期待过的人,试试看是否还来得及。可惜的是,就连那些来得及的时间,我都用来一如既往地混吃等死了。每天看书看报看视频,转转帖子就以为自己加入了喧嚣的社会,成为一介公民,无比正直热心、又洞悉世情。一晃好多年。
我们一直在地铁中穿来穿去,赶着去吃一家又一家的食物。我说:“你对吃不是很有兴趣?那你真是变好多哦。”他说:“你都变得对吃那么有兴趣了,还有什么不能变。”那么其实没有什么是不能变的吧。“变”是一个多么轻盈的词汇,这都没有什么大不了,最重要的是,关键的那部分,他依然是他,我依然是我。路上,我还跟他说起我拔牙时候要看古惑仔才能缓解疼痛,他淡淡地回答:“恩,终于拔掉啦。侬晓得哇,侬以前牙齿出血啊,看起来总归好像吃过人。”然后我不禁心头一暖。
我看到他拨手机号,便没有着急喊他,他有四年都没有给我打过电话,但远远的,我没有看到丝毫的犹豫。我觉得我跟这个人,是活在两个世界的。我很欢喜他的世界,那个失恋了就失恋了继续好好生活的世界,那个下了班吃吃桂林米粉听听郭德纲的世界,没有什么异想天开的事情、一年也写不了一篇完整的博客、给前女友打电话不会有一丁点纠结和犹豫、但也没什么念想要打电话的世界。不文艺,其实许多人也在很认真地生活着,不是吗?但为什么当时我依然那么地想要告诉他,我在小巨蛋帮他听了《把悲伤留给自己》,满脸都是泪。凌晨2点,我在坐上客运时给他发了一条短信,我说“我很想你”。第二天上午8点,他醒来刚开手机,就回复了我——礼貌的、及时的、冷淡的、合理的——“你还好吧”。
你还好吧?其实我还不错,虽然台北不是我的家。它是一个幻象,并努力促使我看清楚了另一个幻象。这些年我努力生活在不是电影、也不是戏剧、也不是音乐、不是小说的世界里。准时作息,渴望工作。我想要当一个好女儿、好女友、好朋友。有些差一点要成功,有些差不多已经做到,还有些就是永远都不太行。或人生本来就是这样,死生无常,爱更无常,倒也没什么可以埋怨。过了好几天,回想起来我才发现,那个晚上的蓬勃的体验实在是有些不可思议。我谈论的是这些日子以来外部的遭遇,当日密集想起的、触景生情的都是那些。但这样私人的痛苦,同样也是普遍的痛苦,是那个万人场内每个人都可能有过的经历。随着舞台上的落幕、一日的消退,速速就会变成过去的一部分。在极端的煎熬之中,蓦地灵光一现,我的内心仿佛悟到了些什么。这种启悟对于我这样毫无信仰的人来说,真是极难寻到合理的凭据。你们看过福克纳的小说么,有人说福克纳的小说就像是背对着坐着一辆向前奔驰的汽车,现在很模糊,未来看不到,过去很清楚。但清楚的过去是没有意义的,开过奖的发票也不能再帮助任何老弱病残。成千上万的人面对着曙光的同时,就已将过去踩在了脚底之下。这甚至是不必习得的禀赋。不过有的人的鞋底会浸透着它的血迹、它的污迹、欢乐和痛苦,及其它虚幻的体感。这也是一种偶然。作家是一种偶然,不是什么福祉,就只是一种普通的体格的意外。齐克果说,“想要当个作家,就会一步步变成世间最不幸的事。”那将是一个不快乐的人,将苦闷深藏于心,建造为叹息、呐喊、哭泣或讽刺。但那将是一个不快乐的人。
2.高中时期作品:
渐落的一个我的一年(上)
——写在最后一段守望忧伤的岁月
张怡微
都是我的/也是你的/故事不很漫长/等你来讲/看我笑得多灿烂/就算是留个纪念
或许短暂/或许难堪/生活本该这样/喜怒无常/hey有大家在/每一个人都是一样
平安夜的大白天,裹着厚厚的围巾仿佛等待着一场华丽的寒意降临,然而这个冬天却显得特别暖,以至于等待看起来荒芜,遥不可及。
贺卡满天飞,甜言蜜语纷至沓来,偶尔会有只字片语触及内心真实的感动,却又眼睁睁地看着它游离去,捕捉不牢。我已经不记得这是第几个麻木不仁的平安夜了,走在路上的时候,只是静静地眷顾起冰雪的气息,这种感觉是新奇的却是寂寞。始终不晓得是从何处萌生的那种依恋和心甘情愿的守候,在心里蔓延开,对于冬天、祝福、或者,另一种纯粹质朴的希望。
这种感觉常常个人的,甚至很难拿来分享。
三毛说:这世上有些事有些人我是没有文字能表达的,他们让我彻底失语。
糖糖把着这句话抄在了桌上,然后她用她一贯无边蔓延的洞悉的目光看着我,什么都不说,笑得灿烂却没有缘由。
这是失语吗?
原来这么幸福。
我看着手头一叠厚厚的贺卡,想着要用怎样别致的语言去回复每一封不同的问候。他们有时也是偷懒的,有时连一点点自己的心情都没有留给我,就仓促地飘落到我的手中。我想我是理解的,有很多时候,对话变得苍白无力,文字显得空洞。心不在了,也就挽留不了任何一丝一毫的感触。只是拼命去想,拼命等待,拼命描述,这样就足够了。我告诉小米,如果给一个人写贺卡,那么写的过程中,脑海中就只出现这个人而已。即便从来不太熟悉的,也会渐渐清晰他的笑容或者身影,仿佛从来不曾如此专注和真诚。
小米说她不信。
小米昨天告诉我,她不打算送给我贺卡了,因为不晓得应该对我说什么。
不过今天早晨,我依旧从一堆复杂的贺卡中挑出了小米的。一张白得令人晕眩的A4纸,折叠得太不经意。
小米粗疏的铅笔告诉我,她昨天背着重重的书包,找了整整一条街,走得急促而且慌张,最终没有发现任何一张适合送给我的贺卡。然后她看到下雪,然后很冷,然后在晚上感冒,所以决定留下一点点冰凉,第二天,在我的手中。
最后,她的粗疏的铅笔还告诉我,她开始相信,要让一个人在某时某刻全心全意地只想你一个人,最好的方法,就是让他为你写贺卡写祝福写美丽和虔诚的一切。
路上的人流,行色匆匆的单车,还有已经被剥去颜色的树叶。
纷纷乱中,我看到了萧条,却是深深感受到温柔。只是眼前如图画般的苍白和斑驳,冰凉的风景,与我暖意的心格格不入。所以它不属于我,再美丽也都不属于我。冷观,有时无可奈何。
糖糖说,冬天是不适合思考的,不适合考试,也不适合生活。
糖糖说这话的时候,眼神中透出一种很透明的固执。她常常这样用看似很有理由的理由为自己从容地去辩解和逃避。似乎是好笑的,我看着她纤纤的肩膀,有些疼爱。
有哪个季节是真正适合思考的呢?有哪个季节可以心甘情愿留给考试呢?又有哪个季节于生活如此切肤的重要呢?我是不会明白的,有关糖糖的任何一点点逻辑,我都不太明白的。只能安然地躲在一边,张望或是欣赏。就这样,我看着她因为不喜欢冬天而固执地拒绝围巾手套,裸着雪白的脖子,任凭寒风惴惴地掠过,有点心动。也许只有这样的年纪,才会如此奢侈地张扬年轻,我是这么想,她一个人这么冷冷地回家,埋怨挡不住一如既往的生活,谁都逃离不开的,哪怕是一点点的迁就都不存在意义,所以会有些残忍,当我的脑海中浮现出她诚意的模样,耳畔却被疏疏的风吹得生疼。
不过像风景,远远看去。
其实我没有告诉糖糖,我是挺依赖这个季节的,喜欢在这个季节肆意地让思维张扬、停滞、盘旋甚至是游离。我想我更应该去编童话,沾染不到一丝一毫的现实,况且还分明,比方对于黑白或者是非。我的思维算是比较干净的,而且不算太任性。糖糖说她喜欢初夏的味道,我问她是不是那种湿湿的,有点气味的傍晚,她说是啊是啊,原来你也喜欢啊。其实我就是知道,并没有喜欢,这样的季节比较容易记得住事情,比方生命,比方爱情。我并不喜欢哪个季节,只是,冬天更让我感受到爱,可能我跟糖糖从这里就开始有分歧了吧,这也就注定了我们的不同。
冷冷的白色,不知为什么,我就是可以感受到温暖。兴许我常常徒劳地想把我所看到的变成我想的那个样子吧,太极端的事情,我本能地力图它扭转。这是小孩子的娇纵,毁坏原本的营养和印象,丝毫不留余地。
不过,这个学期结束以后,我们就真的可以对所有2003年的一切告别了,这个渐落的我们的一年,沉淀了过多的体验和感情,再多一点我都怕我们承受不起。真是的,这已经不仅仅是脆弱了,这叫精致。我们的生活,太过精致,易碎易变质。
香港书展座谈视频:
[video src="http://v.youku.com/v